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世界上的第一朵花从这儿绽放,世界上的第一只鸟从这儿飞起,作为世界花鸟源头的辽宁省北票市,近年来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村级党组织释放乡村治理新动能,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营造了业兴、家富、村美、人和的新风貌。
“北票发展已经提出坚定‘一个主题’,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三项突破’、推进‘五个转型’,‘三项突破’之一是推进乡村振兴,‘五个转型’中有乡村建设转型。”北票市委书记丁文举向记者介绍,北票市学习“千万工程”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做法,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实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北票建设、实现共同富裕。
自2022年5月被辽宁省确定为乡村建设行动试点县以来,北票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产业强基、建设塑形、人才赋能、文化增韵、党建铸魂”五大工程,打造内外兼修、神形兼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亮牌、擦牌、夺牌、品牌”为主要内容的“四牌”行动,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让252个行政村晒实绩、比干劲,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建设塑形,乡村规划村村新
进入北票市东官营镇东官营村,可见一张东官营村乡村建设规划图竖立在村头,上面有道路、美丽乡村示范区、农耕生产体验区、乡村产业发展等众多规划。这张规划图的制定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事先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并将村民的意愿通过技术手段落实到图纸上,在建设中也不断听取吸纳村民的意见。
“现在村里正在依照规划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利用村民的房前屋后空地,依据大家的意见,适合建什么就建什么。”村民张桂凤说,在修建她家门前道路时,原来没有设置排水道,她反映后增加了排水设施。
2021年,北票市建设了一条贯穿城乡的高标准休闲之路。这是一条绿色景观之路,被称为“北票绿道”,规划将沿线建设成为一条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东官营村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对于要建什么样的景观,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集思广益建设了集农耕体验区、度假休闲区和儿童娱乐区等于一体的农耕文化驿站。
农耕文化驿站内放置洋井、石槽、磙子等民俗农耕生活老物件,手工豆腐坊、石磨盘、石碾子等农事体验器具,游客可在这儿体验农耕文化。驿站将科普教育与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展示有机结合,通过展示农耕器具、种子科普等,打造户外科普教育基地。驿站一年可为村集体创造经济收入20万元。
文化也为乡村建设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北票市各乡村将当地特色文化与产业和“两基”建设有机结合,涂厚原有文化底色、增添新的文化元素,创建一批弘扬乡村文明、魅力各有不同的特色小镇,如上园镇朝阳寺村打造红色小镇,彰显辽西第一党支部的红色底蕴;龙潭镇榆树底村打造粉丝小镇,保护传承古法酿酒、粉丝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八家乡红村打造天鹅小镇,展示开发天鹅这一得天独厚的大自然馈赠。
北票市始终秉承乡村建设为民而建理念,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全过程。在乡村规划编制初期,组织设计单位广泛开展入户调查,征集农民的现实需求,按需编制规划,编制完成后,通过“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向村民报告规划编制成果,确保规划内容得到村民认可。2023年,北票市制定了北票市乡村规划师制度(试行),引导广大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事业,为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支撑。
北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永杰说,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北票市又创新提出了农村环境整治“1188”模式,即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科学规划乡村建设一张蓝图,落实“八个一”建设任务,推进乡村“八化”目标。
每个乡镇根据自身情况打造一个乡村建设示范村、一条特色产业示范带、一条生态观光示范路、一批旅游休闲示范点、一条城镇建管示范街、一个群众活动示范广场、每一个村部所在地示范组,建设一批美丽示范庭院,加快推进农村实现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治理常态化、服务便捷化。
到2025年,北票市力争补齐农村全域必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美丽示范乡村100个以上,建设美丽示范庭院2.8万户,实现“百村示范引领,万户庭院美丽,全域整洁宜居”的建设目标。
人才赋能,乡村产业格局新
今年8月12日,北票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及其专家团队签约揭牌,北票市设施蔬菜发展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对北票市设施蔬菜产业全方位晋位升级和纵深式长足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标志着北票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为进一步加快北票市乡村振兴步伐注入强大动力。
李天来是设在北票市蒙古营镇跃进村的科技小院的主要参与者。“没有上级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我们哪有机会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种植技术。”跃进村党支部书记乔宪芳告诉记者。
目前,北票市已建成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番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番茄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余亩,年产量突破50万吨,产值超18亿元。北票市紧紧把握建立设施蔬菜发展创新中心这一契机,全方位提升设施蔬菜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促进设施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支持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全力做好配合和服务,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坚强后盾和强力保障。
为推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提升专家人才服务水平,引导人才智力精准高效支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北票市在各乡镇建起29个乡村振兴“人才超市”,集聚乡村振兴人才。
各乡镇“人才超市”整合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等,建立人才台账,将各类人才摆上“货架”,农民根据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到“人才超市”中自主选择“商品”,实现农民点单、专家下乡,小问题电话、视频解决,复杂问题现场亲临指导,随时解决农事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各类人才累计入户技术指导2100余次,解决生产、包装、销售等难题780件。
北票市是全国温室蔬菜生产大县,设施蔬菜品种以番茄为主,种植面积占七成以上。为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北票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以羊肚菌为主的高端食用菌产业,由国企牵头运作,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发现和鼓励专业人才返乡创业,推进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设施农业产品提档、效益提升。北票市正由设施农业大县阔步迈向全国设施农业强县,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李东伟是土生土长的北票人,曾在安徽、贵州等地从事羊肚菌种植20余年,经验丰富。经过多方联系,北票市成功将其回引至家乡创业,并在娄家店乡洞子沟村建起了占地百亩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李东伟团队攻克南方菌菇北方养殖难题,亩产达到1600公斤,相继孵化出多个羊肚菌基地,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助力一方发展”集聚效应。
北票市做好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基地引领,计划年内将羊肚菌、赤松茸、红托竹荪等食用菌的种植面积扩大至800亩。规划利用3至5年时间,发展羊肚菌、香菇、草菇、红托竹荪等食用菌3000亩以上,进一步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创建东北地区食用菌全产业链示范县。
党建铸魂,乡村共富模式新
龙潭粉丝历史悠久,在北票市龙潭镇榆树底下村随处可见龙潭粉丝的符号,程志顺是朝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潭绿豆粉丝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龙潭绿豆粉丝的特色是纯手工制作,以绿豆为原料,无任何添加剂,他的祖上于清朝康熙年间就开始做粉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榆树底下村在龙潭镇重点打造了一条“粉丝文化街”,新铺设彩砖1.1万平方米,柏油路1.2公里,并进行门前硬化、道路绿化、砌围墙、安路灯,为党员户、粉丝产业户设立统一标识。重塑60年代供销社原貌,公社种子站、联合厂、粮库、食品收购站、信用社、邮电局、供销社等旧址统一挂牌,让域外乡贤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年初以来,龙潭镇强化党建引领开展“党群共富”活动,成立粉丝产业联合党委,逐步将绿豆粉丝打造成为龙潭镇特色产业金字招牌。龙潭镇党委借力域内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粉丝产业集群优势,以榆树底下村党支部为中心组建粉丝产业联合党委,吸纳镇域龙头企业巨龙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带动手工作坊15家。
龙潭镇党委副书记武立宾介绍,在全镇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11个,33名党员致富骨干帮带33户农户发展产业,年产粉丝12.5—15万公斤,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绿豆粉丝为主导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龙潭镇粉丝产业。
龙潭镇充分发挥产业联合党委作用,通过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粉丝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粉丝产业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凝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力。
今年以来,北票市实施“党建铸魂”工程,以深入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契机,按照“党建引领、组织搭台、产业唱戏、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全面开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户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协同”模式,激活了党群共同富裕“红色引擎”。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聚合力”,依托番茄、辣椒、酿酒等传统产业优势和花菇、种苗等新兴产业优势,在11个乡镇因地制宜组建产业联合党委,吸纳地域相邻、产业趋同的60个村、156个合作社、43家私营企业、8900余户农户组团经营,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11个产业联合党委初步构建起“组织一体化建设、产业一体化发展、片区一体化布局”的格局。
在产业联合党委内实行“统一平台、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的“三统一”工作模式,推动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主体互利共赢,打造了蒙古营“番茄小镇”、哈尔脑“酒香小镇”、龙潭“粉丝小镇”、黑城子“花菇小镇”、马友营“辣椒小镇”等一批特色品牌,60个联建村集体村均增收3.35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年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当先锋”,搭建成长平台,实施“双向培养”工程,培养党员致富能手564人,发展致富能手党员216名。依托乡村振兴学校、学堂、学点开展集中培训54场次,针对性提升党员专业技术能力。在产业链上建立党员共富责任区642个,2276名党员致富骨干通过共同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产销联动等方式帮带5985户农户致富增收。成立村党组织领办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252支,1100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各类服务634次,解决农户生产生活难题780余件次,让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兴产业、促发展上。
让农户富在产业链上“促振兴”,以产业联合党委、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纽带,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通过技术指导、分户生产、订单收购,解决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市场风险高等问题,带动产业链上的农户增收超过4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