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89岁的尉凤英许久没有出门,看着街上稀少的行人,尉凤英的心里有些焦急。她担心厂里工人们的健康,也担心厂里的生产状况。这位曾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被誉为“党的好工人”的老劳模,当年“总是在跑的铁姑娘”,即使不再年轻,“奋斗”的执念依然刻印在骨子里,一如70多年前。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为加快各项建设的发展速度,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无数和尉凤英一样的青年们组成了四十多万个青年突击队,活跃在基本建设的各个工地上,活跃在农业战线上,为我国形成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尉凤英说,自己只是这股奋斗洪流中,最涓细的一支!
1933年6月,尉凤英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家庭。3岁那年,当煤矿工人的父亲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这让本就十分清贫的家,更是举步维艰。回忆起那段岁月,尉凤英很是感慨,“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她做零活养家,带我们要饭、捡煤核、挖野菜,那时候,能活着就不容易。”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尉凤英家分到了 100 斤高粱米, 还有 10 元钱的补助,“我们终于吃上了饱饭,是共产党、毛主席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那些艰难岁月的磨砺,让尉凤英意志变得坚定,内心也慢慢变得强大。
1952年8月,尉凤英来到东北机器制造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入厂前的学习。1953年1月27日,20岁的她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
当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落后工业空白,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制定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地相继开始了大规模工程建设,几百万青年工人参加了矿山和工厂的建设,近百万的青年工人参加了基本建设。当时的青年,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1954年,18名技术较好的青年团员以团组织为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了木工青年突击队。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这一出色成绩给全国青年以极大影响,青年突击队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