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26')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经过南返的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凡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一年中都有两次被太阳垂直射向地面。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 是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