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近平同志回信3周年,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回信精神,厦门市委经过酝酿,决定成立陈嘉庚奖学金,鼓励“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集美校友的后裔来厦门深造。可以上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工业学校、集美中学。回来读博士的,一年奖励7万元,读硕士的一年奖励6万元,读本科的一年奖励5万元,读高职和中职、高中的一年奖励4万元。这样下来一年要投入1000多万元。到第四年,大概要投入5000万元。这笔钱的主要来源,是来自当年陈嘉庚先生在香港创办的集友银行每年分给集美学校委员会的部分股息。消息传开,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说:这是中国吹来的“嘉庚风”。
三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宣传贯彻近平同志回信精神。厦门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起,每年10月都作为“嘉庚精神”宣传月,去年举办了嘉庚交响乐音乐会。集美区还举办了国际嘉庚论坛,还以“人文集美、嘉庚文化”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我们在海内外有60多个校友会,对于近平同志的回信,我们选用《福建日报》发表的全文彩印单页,开始印了1万份,后来又加印1万份,分发给海内外校友、乡亲,大家看了都非常激动。香港集美校友会和由集美校友当会长的香港建造业总工会就以这封信中的话“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发动了6万多名周围的群众投入“反占中”“反港独”的斗争。
集美校友总会以此为契机,把学近平同志回信、弘扬“嘉庚精神”,作为永恒的主题。我先后应邀在省、市和海外作了11场学习报告,出席了36场海内外华侨华人校友参加的学习回信精神座谈会、报告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络网。
采访组:根据您的理解,请您谈谈为什么习近平同志如此重视“嘉庚精神”?
任镜波:近平同志在回信中说:“我曾长期在福建工作,对陈嘉庚先生为祖国特别是为家乡福建作出的贡献有切身感受。”这可以作为他如此重视“嘉庚精神”的诠释。
2000年,中国侨联、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文献纪录片《民族之光——陈嘉庚先生归来的岁月》,集美校友总会是主要协作单位,我是主创人员之一。当时近平同志是福建省省长,摄制组去采访他,他非常热情,一点都没有省长的架子。他一再说:“拍陈嘉庚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件好事。”围绕对陈嘉庚的认识和弘扬“嘉庚精神”,他讲了许多。他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任务十分艰巨。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我们弘扬嘉庚精神,就能进一步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激励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携手共进,为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奋斗。”
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近平同志重视“嘉庚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心里永远记着老百姓。他在宁德当地委书记时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2000年1月,他当选为福建省长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深怕福建人民的生活在我任内提高得不够快。”党的十八大闭幕那一天,他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曾说过:“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这些话都说明他是把老百姓时刻放在心上。
陈嘉庚先生也是这样,他心里也是永远装着老百姓。1940年,他在重庆出席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召开的欢迎茶会上说:“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你们共产党革命的目的,辛辛苦苦,流血牺牲,也不过是为改造社会,使国家民族好。我呢,这些年来也挣了一些钱,都拿来办学校,所谓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我的希望也不过是为社会好。”他还说过:“服务社会是吾人应尽之天职。”陈嘉庚先生要求学生“在校尽学生之职务,出校尽国民之职务”。陈嘉庚先生向学生作报告时说:“我培养你们,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我想,陈嘉庚先生的人生观与他一生的实践,都是符合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理念。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嘉庚精神”的指示,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是非分明,无私无畏,恪尽天职,助力中国梦!
“像习副市长这样对地方志感兴趣的领导真不多见”
——习近平在厦门(九)
采访对象:洪卜仁,1928年6月生,福建厦门人,民盟成员。新中国成立前任报刊记者、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小学校长、中学历史老师。1983年至1992年任厦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兼任厦门市社科联副主席、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后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高级顾问。2019年5月20日因病去世。
采 访 组:沈凌路也胥晴
采访日期:2017年6月8日
采访地点:厦门市洪卜仁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