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在文章中提出了很多侨务工作的新思路,诸如要从老一代华侨工作转向新一代。现在新一代华侨的范围很广,除了老一代华侨的后裔,很多留学归来的人也都视同归侨来对待。要做好国内归侨的工作,由送上门转向主动上门去工作。如果没有“华侨对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整体概念,是提不出“大侨务”的理念来的。
采访组:请您再回忆一下当时习近平同志对港澳工作和宗教外事工作的关心。
陈慧瑛:近平同志对港澳同胞、港澳前途的关怀,也是一以贯之的。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港澳经济遭受重创的时候,近平同志亲自到港澳地区去,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指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后来,他在全国两会期间与港澳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时强调“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高屋建瓴的指示和身体力行的关怀,在那种经济低迷、人人自危的氛围下,给了港澳同胞,特别是金融界、商企界很大的鼓舞,为增强抗击危机信心、为安定港澳社会起了定心丸的作用。
宗教工作方面,我记得2000年省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近平同志前来听取厦门团代表的讨论。那次我就宗教旅游提出六点建议。近平同志听后说:“我同意陈慧瑛代表的六点建议。我在当副书记的时候,也分管宗教工作,始终本着‘逢庙必进,入乡随俗’的宗旨……”他话音未落,全体代表掌声雷动。他那一份平民情怀,赢得了代表们的崇敬和信赖。
我认为,无论是近平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提出的外交政策,还是他在外交中展现的大国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都是前无古人的。作为一个老外事工作者,我衷心敬佩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近平同志就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总是能用真诚、贴心的语言,赢得其他国家的朋友、港澳台地区的同胞们和各国侨胞的心。他亲切、亲和、拉家常一般朴实无华接地气的语言,总是让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无形之中就被他折服了。我想起有一次,已经是国家副主席的他到厦门调研,在湖里区金尚社区,一位老人用红纸剪了一幅“福”字送给他,说“把福气送给主席”。他高兴地接过来并回答说:“也希望你们能够快乐、安康,大家一起过上幸福生活。”我们的近平同志是多么平易近人啊!
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厦门人民对近平同志都带着一种真诚的崇敬和热爱。历史将证明,习近平是一位伟人!而我作为他的一位平凡的布衣之交,今天看到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领袖,成了全国人民无比热爱的总书记,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心中刻骨铭心的喜悦和敬爱!
“习近平同志提倡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习近平在厦门(十三)
采访对象:张宏樑,1964年6月生。1982年9月由石家庄十五中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83年9月转入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曾任系团总支副书记,1987年毕业分配到河北省计经委工作。现在一家投资公司供职。
采 访 组:石新明 田玉珏 王丽莉 薛宏伟
采访日期:2018年6月25日
采访地点:北京亚运村张宏樑办公室
采访组:张宏樑同志,您好!听说习近平同志和您的交往是从一封信开始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张宏樑:说起来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1985年11月下旬,我当时正在厦门大学经济系读本科三年级。一天,我收到一封寄自厦门市政府的信。信是这样写的:
宏樑同学:
你好!我是十一月初从法国回来的,接着就是早出晚归的工作,各方面的来信积案如山,迟迟复信请原谅。
可以找个时间聊聊,我也要向你们这些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学习。
时间不好定,月底前因有洽谈会晚上都有活动,下个月请你给我来电话,打到政府值班室或找政府办王泰兴联系。
我住在图强路2号楼301室,进城时可以碰碰。
不赘述。专此布达
顺颂
学安
习近平24/11
我刚看到信的瞬间有点懵,但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一个多月前,我给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信,没想到他会亲笔给我回信。
采访组:您为什么会给他写信呢?您在信里都说了些什么内容?
张宏樑:说起来很有意思。我一位高中同学的姐夫,是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八一学校的初中同学。他们上学的时候,经常一起交流思想、讨论问题。
198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初涌之时,那时候他们都是30多岁的有志青年,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很多想法非常需要相互探讨。于是我这位同学的姐夫就给到厦门任职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长信。我放暑假回家时,同学姐夫找到我,让我把那封长信带给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这封信很厚、不好寄,又都是他的心血,怕寄丢了,嘱咐我一定得亲手交到习近平同志手上,还嘱咐我要盯着让他读完,再请习近平同志写个回信说说他的看法。
就这样,开学后我就带着这封信回校,没敢寄也不敢直接去送,于是我就给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想把这封信交给他,同时也很期待能与这位在正定老百姓中口碑很好的年轻领导干部见上一面,汇报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希望得到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