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为多位英模人物题词,如白求恩、刘胡兰、张思德等等。他的每一次题词都大有深意。那么,毛主席为雷锋题词有何特别之处呢?
陶克认为,一是题词对象的特殊性,雷锋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之题词的第一位。新中国建设者中英雄模范人物众多,毛主席为什么选择为雷锋题词?与前辈和同时代的众多英模人物相比,雷锋是平凡的,但也正因这份普通与平凡使得他的事迹“人人可学,人人可为”。在毛主席题词之前,从抚顺开始,学雷锋活动已经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地开展起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正因为人民选择了雷锋,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毛主席,顺应人民的心愿,选择了雷锋。
选择雷锋的另一个理由,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1963年,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形势,国内更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刚刚度过。大敌当前,国家有难,帝国主义扬言“在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就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毛主席苦苦追寻破解之法,雷锋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长久的思索似乎有了答案:年轻的共和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互敬互爱、助人为乐,这些品格在雷锋身上都有生动的体现。
二是题词内容的特殊性。毛主席之前为众多人物的题词,都对人物身上最鲜明的精神进行了准确提炼,比如为白求恩题写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刘胡兰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张思德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为雷锋题词的风格与上述这些不同,是高度概括性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底学什么、怎么学?题词中没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毛主席的秘书林克回忆:他曾经拟了“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等十来句话,供毛主席题词时参考。但是毛主席最后都没有采用,而是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大字。他对林克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松柏之茂,隆冬不衰。“在毛主席题词之后,不论是学雷锋号角的经久不衰,还是雷锋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都离不开对这个题词的无限想象。”陶克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