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后,1989年7月26日,下党遭遇一场洪水。习书记本来陪同当时的省长王兆国同志到福安视察,视察结束后他们听说了下党的灾情,当即决定前去察看。路被洪水冲垮了,可他当时坚持要走进去,说一定要见到群众才可以。我们就慢慢走,真可谓披荆斩棘、几番涉险。后来我们终于走进去了,见到了群众。他慰问了几个受灾户,了解了他们的受灾情况和基本供给,停留了许久。这天到下午两点才回福安吃午饭。
1996年8月7日,他已经到省里工作,仍然非常牵挂下党,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组织人再进下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乡公路建设和下屏峰村灾后重建问题,还调研了清源乡花菇产业发展情况。
20多年过去了,下党人至今都忘不了当年习书记三进下党、对下党的关怀和恩情。他赤诚的为民爱民情怀,都被这片大山深处的百姓们牢牢记在了心里。更加难得的是,那个当年在地委大会上站起来“放炮”的乡党委书记杨奕周,成了习书记一位非常要好的基层朋友,习书记经常把他请到家里交谈,老杨后来还去浙江看望过他。后来他生病,习书记还给寄过药。他不幸过世之后,习书记还对他孩子的就业等问题给予帮助。习书记对基层干部的这种爱护关心,对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是极大的鼓舞。
采访组:我们了解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不仅对下党这样的贫困乡镇充满深情,而且积极推动“四下基层”,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积极贴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请您讲讲这方面情况。
陈增光:习书记在宁德期间跑了很多地方,最远的到过福鼎县的嵛山岛,这是闽东岛屿里面最大的一个岛屿,但当时还有待开发。去得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屏南县的仙山牧场,860米高。他还在那里举办了一次地委学习中心组读书班,住了5天,这也是地委读书班第一次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办。他在班上大力宣讲闽东的资源优势,包括宣讲仙山牛场良好的自然资源。他还对办读书班提出要求,说读书不能关在办公室里面,要走出去到外面一边看一边学。
关于“四下基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这个理念是他在接待来访群众的时候形成的。我们宁德行署每月都有一个接待信访日,他在霞浦县亲自参加接待。那天来访的群众很多,估计有五六十人,每一个人他都接待,然后把问题记下来,有的当场就批,有的向群众承诺带回去办,还有的现场就提出转给哪个部门。另外还有一些,我们几个班子成员当场找相关人员谈话,并把了解的情况分门别类交给他的秘书。
那次回来之后,他不是参加完接待就过去了,而是深入思考这个事。他在想,人民群众有这么多来访,我们应该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制度,既让群众满意,也让群众好找。所以他把实践中的积累归纳成“四下基层”,地委领导都要带头到基层接访,各县各层各级都以此类推。我们一确定接待日期,就马上向老百姓通知,老百姓知道书记要来,就可以向书记反映问题。习书记说:“这样把别人找我们,变成我们上门去,也是工作方法的一大创新。”这种做法,闽东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
习书记政治智慧独特,概括能力很强,又非常善于思考,能够把理念性的观点,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高度,再结合实际情况归纳提炼成施政举措。他在宁德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四下基层”,是当时指导工作非常有效的创新措施,我接任后坚持这种理念开展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干部始终遵循的工作思路,对宁德的发展发挥了长效作用。
采访组:为民办实事,是习近平同志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一以贯之坚持的。请您介绍一下他为宁德百姓办实事的情况。
陈增光:这方面他做得太多了。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造福工程。这个名字虽然不是他在宁德期间提出来的,但这件事是他在任时就提倡并推动的。他当时倡导,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闽东贫困面这么大,扶贫发展很困难,需要有一个具体载体,比如先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群众搬迁下来。凡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都把群众迁出来,集中到水电等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我接任他当地委书记后,继续做这件事。按照他这种做法,搬迁的群众后来大都过上了好日子,对党衷心拥护,有的在自己家门口贴上对联,上面写着: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这上下两句的第一个字“造”“福”,和习书记讲的不谋而合,我们就正式把这个搬迁工作定名为造福工程。这个工程当时还被列为全省一个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常规性的扶贫项目,成为我们福建省的一个品牌。
第二件事就是实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宁德霞浦和福安一带沿海有一批渔民,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被称作连家船民。这些人常年在渔船上打鱼、生活、居住,久而久之脚都是弯的,常被取笑为“曲蹄”。那时我已经到省政协工作,我们组织民宗委、社法委同志对茅草房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作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建议把宁德作为一个试点,争取早日实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习书记当时已经在省里工作,他看到这个报告后非常重视,很快作了批示,还亲自带队去考察,现场办公制定方案,又拨款600万元,要求妥善做好连家船民上岸工作。经过几年努力,连家船民已经全部上岸,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岸上有房,作业有船”,都非常高兴。与此同时还有霞浦县的茅草房改造,把贫困户住了几代人的茅草房全部改造成砖房,和连家船民上岸差不多同一个时期。这样下来,山上再也见不到茅草房了,连家船民也不用在船上过夜了,老百姓打心眼里感谢他,发自肺腑地敬佩他。
采访组:您刚才提到,当年习近平同志离开宁德的时候,是您接任的地委书记。我们从材料上看到,你们前后任地委书记的交接很特别。请您讲讲这段经历。
陈增光:我和习书记的工作交接,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从政以来最受教育、最受感召的一次工作交接。这件事社会上传播得比较广,今天我根据记忆讲一讲。
1990年5月,福建省委决定调习书记到福州市任市委书记,由我接任宁德地委书记。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习书记说:“我们地委班子交接也搞个创新吧,今天不在办公室交接,到基层去!”
我当时一听,觉得很意外。以前离任领导交接都是在办公室,一杯清茶,几粒糖果,话别嘛。可他不这样做,他说要下基层,我觉得很有深意,当即表示没问题,我陪到底。我跟他说:“你可以看看路线怎么走,我组织地委几个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出发。”他说:“福安县是我的挂钩联系点,就从福安开始,然后再去寿宁。”我说:“就按你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