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北票新闻网>>新闻专题>>专题合集

七夕,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

2023-08-22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

这是一个有关爱与温暖的传统节日。在商家眼里,这是中国情人节;在社区眼里,这是中国家庭节;在学者眼里,这是中国民俗节……这个传承千年的乞巧节”“女儿节”“双星节,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民俗之魅,民族之美。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首次在山东、广东、甘肃三地统筹开展七夕节体验式活动。在浓郁的商业氛围和爱情渲染之下,七夕正洗去浮华、回归本真,展现民族节日最走心的气质与灵魂。

回头望去,早在西汉时期,牛郎织女便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且被注入节日内涵之中。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亦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自此以后,七夕越发温婉动人,承载文化、演变传统,成为民族心理认同的一部分。

它是创造之节。《西京杂记》有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我国广东、乃至香港地区等,过七夕节仍保留着乞巧的核心传统。乞巧的本意,便在于创造与创新。中华民族勤则不匮、自强不息,在节日文化中都洋溢着推动生产力与社会进步之美。它是婚恋之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中华民族最淳朴而真挚的爱情观。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扬的是忠贞与坚守。举案齐眉、家和事兴,快意人生、追求幸福,千百年来,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婚恋家庭观的核心要素。

更重要的是,七夕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圆满和合的精髓。这是粗放却质朴的中华民族价值观与世界观,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祭拜祈福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爱情悲剧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民俗活动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沉淀为文化的初心,培厚为民族的根本。

或因如此,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七夕节写进顶层设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亦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延长和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节假日的建议》,呼吁增设七夕节等为法定节假日。凡此种种,皆说明各界已然认识到七夕佳节的重要意义,重拾遗失的美好、重温七夕的浪漫。

这份美好、这份浪漫,是文化自信之源,亦是文化软实力之彰显。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不妨让这个洋溢爱与暖的日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声彻寰宇、泽流遐裔。


责任编辑:付哲

热点排行

北票新闻网

电话(传真):0421-5823953 投稿箱/举报箱:bpxwzxwz@163.com 主办:北票市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www.lnjubao.cn/
备案/许可证编号:辽ICP备202001491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2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