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遗存分三期,一、二期房屋集中在环壕内,环壕为椭圆形,东北至西南宽183米,西北至东南宽166米,现存壕宽1.5~2 米,深0.55~1米。西北最高处有寨门式建筑,门西侧有房址。环壕内的房址呈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共11、12排,每排14余座,房址为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无门道,居住面中部有圆形坑灶,有单圆柱洞和双圆柱洞的区别。最大两座房址面积超过 140 余平方米,位于中心地位,可能为活动中心。中小型方址在 50~80平方米。三期房屋突破环壕限制,房屋面积较小。在 20 余座房址中靠近穴壁处有室内葬,绝大多数房屋为1座,少数为2 座。均为竖穴土坑,单人直肢葬,随葬品有陶器、玉器、骨器、蚌器等。还有一座人猪合葬墓,墓主人身旁放置两具野猪骨架。有的墓主人身穿蚌壳装饰的蚌裙。
兴隆洼文化大型的聚落遗址说明了社会发展进入了家园时期。由于人们长期的定居生活,发展了生产,出现了石锄耕作的原始农业,种植了粟、黍。有了家庭饲养业,饲养家猪。人们的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能用玉器和蚌壳装饰自己。尤其是原始宗教—出现了对龙的崇拜。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下面讲述一个“人类是怎样把狗尾草驯化为粟、黍并加以推广的”故事,加深理解其意义。
在从前8000 年的一个秋天,大黑山东北部发生一次严重的火灾,把草木烧光,甚至把草籽都烧燋,自然植被难以恢复。可是第二年春天,从一个野鼠的洞口长出一束旺盛的狗尾草,秋天结的籽实饱满,被兴隆洼人收获回家。后来,经兴隆洼人长期的反复栽培选优,逐渐改变了狗尾草的属性,培育出人工栽培的粟和黍,也就是后人称为的谷子和黍子(糜子)。当时叫锄耕农业,研磨加工粮食,工具都是石器。笔者於老宅川收藏到十来件兴隆洼 文化时期的石器,有石锄和研磨棒。石锄长17cm,宽15cm,外形呈“凸”字形,打制粗糙,是一种翻土工具。研磨棒大小不等,精细不一,长者近30cm,短者4.5cm,均为磨制,有使用痕迹,与石磨盘配用碾米。到红山文化时期,进入了古国时代,农业发展为耜耕农业时期。笔者在蒙古营川上游收藏到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石耜,长20cm,上宽6cm,下宽11cm,厚0.5cm,呈鞋底状,前端有刃,磨制,青石灰质。到尧舜时期农业有了大发展,粟和黍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谷子的别称为稷,古代以稷为五谷之长。古代主管农事的最高官曾命名为“稷”。稷,即“田正也”“正,长也,稷是田官之长”。因稷为五谷之长,又奉为谷神,帝王祀为“社稷”。
中国神农氏有两位,一位是炎帝,一位是后稷。尧舜时期,任命帝喾妻姜源之子弃为田正,称为后稷,后稷的功绩卓著。后稷的侄子叔均推种五谷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山海经》还记载尧舜时期有一名叫和叔的人,住幽都山之北,任仓储官。幽都山可能是朝阳凤凰山。仓储官和叔应住大黑山地区。笔者在老宅川收藏到两件方解石雕的鼠神象。是人类受老鼠窖粮食的启发学会种植粟、黍和储粮食的,所以为感谢老鼠,崇拜为储神。噎鸣发明木星记年,木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十二年(实际是11.8 年),把木星每年在空间的位置用十二生肖记载,首用是鼠年,这与人类对老鼠的崇拜不无关系。
周自友:1935 年出生,历任北票县中学教员,县教育局教研员、宣传部干事、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县总工会主席,市志办主任、编辑。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市文联副主席、市文物管理所聘为业务顾问。出版有《自友文集》《北
票历史文化》《北票地方掌故》等书。
古国 神山
周自友
新石器时代,大黑山属于辽西文化区,文化发展从没 间断过。从距今8000 年前兴隆洼文化开始,至距今约7000—6000年为趙宝沟文化,6000—4500是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发展进入了古国。《辽河寻根文明溯源》71页载“公元前3500年左右,我国的文明进程进入了加速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进入古国时代,逐渐形成了“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辽宁西部地区 发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成组 的女神像和以龙、凤、人等为 题材的玉器群,形成一处史前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表明红山文 化以原始礼制与神权的高度发达,跨进古国时代”。文明古国的重要特征是神权与王权的合一。大黑山地处辽西古国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必然成为红山人祭祀的神山。
新石器时代由家园到古国发展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在三个崇拜活动中,巫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创造了神,巫或王(部落首领)利用神权统治人民,便产生了神权与王权的合一,原始礼制与神权的发展。
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因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渺小无力,从而把日、月、水、火、风等自然现象视为灵异,顶礼膜拜,求其消灾降褔。随着农业的出现,对土地、日、水等的崇拜特别流行,并伴以各种仪式,编制各种神话,这种习俗长期留存于阶级社会中。